《目击者》中神秘岛屿背后隐藏的故事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今天带来玩家“宁广涵”分享的《目击者》剧情及隐藏结局猜想分析,一起看下吧。
关于剧情的猜想
(1).“我”其实是一个人造人,是人工智能的婴儿,从被赋予智能的一刻开始,从游戏中醒来,渐渐学习规则。
(2).结局的山洞是人们用来监视、研究“我”的地方。这个岛屿是一个培育人工智能的实验基地。
(3).很可能“我”的外形,和那些石头人一样——“我们”都是人造人。
证据是:
(1).山洞中有许多监视的显示屏,而山洞中找到的第一个录音,提到了监视和被监视者,以及双方行为的互相影响。(原文是?记得原文的欢迎留言提醒。)
(2).“我”能够使用“激光”进行解谜和控制。这个“激光”不受距离限制,却受障碍物限制,所以既不是游戏对思维的具象,也不是象征着玩家用手指划过屏幕。如果“我”是一个人类,又怎么能使用“激光”解谜呢?
(3).况且,“我”从未露出过真面目,只露出过影子——除了让每个人都有代入感,大概也是防止剧透。在孤岛上不吃不喝,终日解谜,“我”竟然安然无恙。
(4).游戏中的名人的录音,以及录影,都是在教人工智能以最优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5).“我”的出现是从一个封闭的洞里,“苏醒”,实际上是通过远程操控,“我”的智能或电源被开启。我们玩家和角色一样,都是对世界一无所知。然后被美景所吸引,从谜题中学习规则,对自己的来由感到好奇,对这个岛隐藏的秘密感到好奇。
(6).最后,当通关时,“我”被重新放回了出厂的那个地方。如果智能被重置,进行新的实验,那么游戏就是重新开始;如果智能得到保存,通过改变岛屿的游戏环境,进行更难的测试,那么就是二周目。
关于隐藏结局的猜想
(1).作为人造人,“我”通过了考验,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人工智能。在隐藏的密道里,“我”穿越过去,意识被传送到了现实中的人体里。
(2).在作者录制的隐藏结局视频里,“我”醒来,明显不适应这个人类的身体,摔倒了又爬起来。
(3).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明显不习惯刀叉也不习惯需要用手拧开的门(这是人工智能在学习现实中生活环境了),总是觉得现实中可以使用激光解开类似之前面对的谜题。
(4).游戏的结局,是一个人工智能来到了这个世界,拥有了学习这个世界的能力,人与机器的界限终于被抹除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瞬间,竟然发生在了一个平静美好的清晨。这个世界,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关于谜题本身带来的哲学思考,以及心智启发
(1).四花园关卡。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想要寻找线索时,线索的来源可能很广泛,我们需要从不同的source来获取最为广泛的信息:有的是触觉和物理阻碍;有的是视觉看到的蛛丝马迹;有的是听觉给予的信息;而有的是错误的信息,让我们误入歧途。
(2).树形分叉的关卡。树形分叉的走法,以及利用树枝来解谜,都是从环境中找暗示。这意味着当我们能够从不同的source获取最为广泛的信息后,还需要识别噪音。而化繁为简,有时候是最简单直接的。
(3).阳光关卡。这个关卡的谜题是利用阳光,看到隐藏的线索。不同角度的光照射在谜题盘上,会有不同的影子。
通过其他工具来展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不同方向的阳光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细节——隐喻着把问题分解,从不同的侧面、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段解决问题。盲人摸象,管窥蠡测,只能抓住问题的局部。
有时工具和线索带来的引导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消除其他可能,缩小问题域,然后通过尝试少数的有限组合得出结果。
(4).实践关卡。有时候知道容易,做起来难,需要知行合一。
“没病走两步!”——这里的设计是,通过让我们在房间中“行走”来替代画图,是所谓的“实践”。此时靠的是记忆力,还有计划。
(5).其他还有很多构思是重述或印证上面的想法的,或者是有综合性的启发。比方说——
对称性/协变性。现实中有许多问题是看不见的对称,要靠想象。对称也并非只是“对称”而已,实际上事物往往环环相扣,我们需要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当我们改变了某些环节、因素或是变量后,要知道与其具有相关性的事物是如何协变的。
空间的形状组合,需要靠想象。这时也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在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借助工具来探究、理解、仿真等等。
颜色,靠环境,颜色滤镜。
总结
拿科研来举例子,首先要搜集survey paper或者review paper,对一个topic有很广的了解,尽量扩大信息素材。
当我们对核心问题有了了解、具有分辨力后,需要缩小范围,过滤对自己无用的冗余信息和噪音,专注于一些相关信息。
如果目标问题较大,需要把问题进行分解,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或许需要不同的工具去和手段处理。
具体到一个创新点的研究时,需要缩小问题域,通过限制条件(constraint)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搭配和组合。
对有限域的问题进行逻辑尝试,最差的结果是进行穷举。
有了较为完善的想法和理论之后,勿忘实践,要知行合一。实现的过程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人月神话》一书中也提到,我们对于完成任务的预期,往往过于乐观,忽视了自己理论和设计不完备的可能性。)
某些细节给我带来的感(脑)悟(洞)
引用我之前文章【关于音乐】里面的一个段落:“recursion是一种自然存在。局部重复、重现着整体。世界的尺度就是如此 recursive地下来,我在文章【胡思乱想集——其一】中提过,一花一世界。《braid》中是时间和因果的recursion,而《集玉璧之大成》那本书提到巴赫和音乐,则是音乐的recursion了。……以前和广延看过一个记录片,片子也讲到了世界的细微处的重复,那细微处蕴含着高维度,如果我们试图获得无限精准的海岸线的周长,就会发现,它原来是无穷大的。”
录音中提到了日本心印。心印是指在佛教禅宗中,以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的谜语,能帮助思索,同时也是获得直觉性知识的一种手段。《程序员思维训练》一书中说,在古代,教堂的大主教经常通过神谕(oracle)求得建议。像大多数算命者或占星师一样,神谕给予的响应或者信息通常非常模糊,就像谜一样。你不得不自己来“解释”它。调和不同的模式,和禅宗心印一个道理。比如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巴掌拍出来的是什么声音?”理性地说,这根本没有意义。大脑被强迫努力调和不同的模式,这开阔了思维素材的范围。
“共时性原则”,和众人观察对概率坍塌的集中式影响一样,是对同一深刻原理的不同解释。《硅谷禁书》中所讲的“精神力量”是对此的一种通俗化解释。思维的集中产生很大的能量,能影响物质,因为思维就是概念,概念也是实体。在微观量子意义上,是10维里蜷曲的那6个维度里面。
综上所述,艺术作品,通过对众人脑洞的方向性引导,使得某一种观念得到宣传,某一种思维得到集中,这带来的影响是切切实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