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26号 The Screamer 【呐喊/呐喊人】
地牢发掘出的作品,本馆从一位探险家手中以10银币收购并保存至今。画幅大小:横6格纵4格
画面描绘了一个人惊恐的呐喊。要说一说的还是它的出处……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呐喊》(挪威语:Skrik),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版的《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卖成功,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这一记录直到纽约当地时间11月12日被《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打破。
作品简介
《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创作背景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描绘地点被“人肉”据美国《郝芬顿邮报》最新报道,创下最贵拍卖纪录的《呐喊》所描绘的地点已经被美国一家网站给“扒”了出来———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埃克伯格山的一条名叫Valhallveien的路。这家名为Pop Spots NYC的网站是专门来给各个名画“定位”的。该网站的负责人鲍勃·伊根就是利用网上图片来找画中的这个地点。
画中场景让人恐惧
《呐喊》创作于19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当时蒙克的眼中,这里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是有些恶心。在这幅画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自己的感受,画里的线条也是扭曲的,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觉沉闷、焦虑并且孤独,毫无疑问,蒙克将画面中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现实 景象温馨美好在网络图片中,这条路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就像一张恬静的田园风格明信片一般,这里还曾经被一名著名的摄影师托马斯·阿耐斯塔德拍摄了下来,跟《呐喊》一样,照片里也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但远方的火烧云和桥下的灯火人家却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美好。
真相
这里曾有屠宰场其实早在这次被“锁定”地点之前,《爱德华·蒙克:呐喊的背后》一书中就曾经提到这条路在蒙克经过之时的环境,这里曾经离当时城里最大的屠宰场和精神病院都很近,所以蒙克所听到的那一声“尖叫”很可能来自于这两个地方的其中一个。
作者简介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
《蒙克自画像》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