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攻略 单机攻略 查看内容

《战地1》自动枪械绍沙M1915历史资料科普

  头号敌人——烂泥

  绍沙首次在战场上大量投入使用是1916年夏秋的索姆河战役。尽管在作战中绍沙机枪赢得了一些赞誉,但也暴露了两个严重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该枪不能适应战场上无处不在的烂泥,此外就是绍沙的弹夹太过脆弱。枪体和弹夹上许多大型开口使得外部的沙土和积水很容易进入内部,这些东西在枪体内部混合成黏糊糊的膏状,对绍沙的正常工作造成致命的影响。给绍沙装上帆布护套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这种干扰,但护套不能包覆弹夹——因为这东西要经常更换——所以外界的干扰根本无法完全消除。

  绍沙射手们愤愤地抱怨说配发的皮制弹夹包根本不能有效保护弹夹,在他们跌倒时弹夹常常会被压坏——而在战场上跌倒或快速卧倒是家常便饭——如果他们不想在德国人的子弹前丢掉自己的小命的话。而且弹夹里的Z型折叠弹簧强度也不好,在压满子弹的状态下会很快丧失足够的弹力。然而这些问题似乎并未引起法军高层的足够重视,直到1918年初法国人才真正开始设法开发更可靠的弹夹,直到战争结束,这样的弹夹也没能完成。

  绍沙的麻烦远非以上这些,该枪的设计决定了它容易发生一些故障。损坏的弹夹会导致供弹故障,被环境弄脏的子弹会造成无法正确上膛,枪机也就不能完全闭锁。在枪械过热、污染以及积碳严重等情况下,枪管组件在钢制管形护套内的运动会受到影响,造成无法完成自动动作。

  以上这些问题令人对历史上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了一点理解:据说美军部队实际使用的绍沙数量几乎是最初计划装备数量的两倍。一个常常被说起的原因是美国大兵们会在绍沙发生故障时干脆把它扔掉——这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解释其实却有着很深刻的启示。想象一下,在被弹片横飞、爆炸不断且泥泞遍地的西线战场,全副武装的士兵们常常要面对敌人的火力做出各种战术规避工作,而他们还要背着21磅(9.5公斤)重、造价低廉的绍沙机枪,此时如果它突然不能射击甚至不能拆开排故,那最好的选择还是丢掉它。毫无疑问,大多数美军士兵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性命远比一支不中用的法国烧火棍更值钱。

  也许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德国人,他们对缴获的战利品绍沙机枪几乎是不屑一顾。德军马克沁机枪手的培训教程中通常都会包括英军刘易斯机枪的使用要领,但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德皇军队曾有组织地使用过任何绍沙机枪。

  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印度骑兵部队正在使用霍奇基斯便携式机枪,1916年。当时印度骑兵部队每连装备一挺霍奇基斯便携式机枪,每团装备12挺。美军把这种机枪称为本内特-莫西M1909机枪。

  机枪班的组织

  战斗中的实践很快表明,两人绍沙机枪组在携带武器和弹药的情况下很难跟上步兵的进攻步伐;而这一问题是法军无法容忍的,因为在进攻中提供行进间火力原本就是该枪的主要使命。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法军先是在1916年7月为绍沙机枪组增加了一名弹药手,后来又于1917年10月为机枪组配备了一名独立的指挥官。

  1917年秋,法军对其基本步兵单位进行了改组,改组后每个步兵连配备12挺绍沙,绍沙射手及其副射手可以得到枪榴弹兵、手榴弹投弹手和步枪兵的支援。这种编制接近半个排规模的作战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消灭快速渗透过来的的德军MG08/15轻机枪组。在执行这种任务时绍沙4人机枪组会用密集的火力压制敌人,让其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而摧毁他们的任务则交给装备射程更远且射角更大的三人枪榴弹发射组。必要时机枪组还会配有一个携带手榴弹和步枪的支援组,他们同时负责携带更多的弹药。到1918年停战时,每个标准的法军步兵排由3个战斗小组构成,每个小组由一个绍沙/步枪混编组和一个榴弹/步枪混编组构成,这种步兵战术的进步已经和德国和英国水平相当。

  尽管初期生产型绍沙的诸多问题以及其本不完美的设计引发了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但法国人并没有对此采取根本的改进措施。法国军界当时盛行官僚作风——“这是我们目前拥有的最好的(轻机枪),如果要装备更好的,那么就需要花费多得多的金钱和时间”——斗士公司接到的订单数量已经增至155000挺。虽然斗士公司已经开足马力,但法军的需求仍然无法满足:他们不仅需要弥补战斗中损失的绍沙和数量惊人的弹夹不见,而且还需要装备更多的绍沙来对抗德军轻机枪组,于是法国决定安排另一家公司加入生产。1916年12月,法军向位于圣沙蒙(St. Chamond)的重武器工厂(Forges et Acieries de la Marine a Homecourt)公司另外订购了25000挺绍沙1915;该公司制造的绍沙1915在机匣左侧带有一个醒目的六角形标志和SIDARME字样。结果,圣沙蒙出产的首批生产型绍沙1915在认可测试中全自动持续射击性能明显优于斗士公司的产品封样件。1917年,法国对轻重机枪的生产需求进一步激增:因为法国人知道,即将抵达法国参战的美国远征军这类武器奇缺。

  情景重现照片。一名身着1918式制服的法国绍沙射手正在堑壕里运动,他左手握着机枪折叠起来的两脚架,右手握住前握把;他还可以用左肩上的枪带来协助自己平衡绍沙的重量。

  美国人来了

  “1918年5月,首批12个美军师到达法国。他们全都装备霍奇基斯重机枪和绍沙轻机枪——这两种武器都是法国政府提供的。5、6月间,又有11个美军师启程前往法国,他们装备的重机枪是美国制造的维克斯,但轻机枪仍然是法制绍沙。1918年6月以后,所有前往欧洲战区的美军部队都装备了勃朗宁(Browning)机枪,其中包括M1918 BAR轻机枪和M1917重机枪。”

  ——《美国弹药,1917-1918》,1919,本内迪克特·克罗维尔(Benedict Crowell)

  绰号“黑桃A”的潘兴将军(Pershing)率领的美国远征军抵达法国时,他们除了身上的制服、背上的步枪及弹药外,几乎什么都没带。为这些健壮、自信但对战争实属白丁的美国大兵提供完备的装备和训练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那些已经在堑壕战的硝烟中熏陶了整整四年的英法老兵肩上。根据被分派到的地域的不同,各美军部队分别由他们驻地的东道国负责提供装备、训练及后勤保障,将这些初入战场的美国兵融入到自己的战术及后勤体系。

  一战时期美国第32步兵师的一名大兵正在清理自己的绍沙M1915机枪,1918年6月。

  一名美国大兵正穿着从德军手里缴获来的机枪手专用钢制防弹衣,摄于法国,1918年。请注意他的绍沙1915式机枪正斜倚在后面的沙袋上,枪身上带有一个帆布防尘罩。

  美国大兵们不愿使用绍沙——他们根据该枪名称的法文发音将其讹成了“Show-Show”,和他们在国内接触过的刘易斯机枪相比,绍沙看起来粗糙得多。不久美军士兵们又发现该枪可靠性、射击精度都不够好,枪体重心靠前而且重量偏大。更有甚者,美军战史中曾有记载,说新加入法军防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如同缴械一般被法军逼迫着扔掉手里的刘易斯,换上了法制绍沙。名义上,换装的理由是当地奇缺美制.30-06步枪弹,而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协约国部队需要巩固合作精神,他们的装备、后勤体系必须整齐划一——哪怕牺牲掉一两样优质装备。

  尽管有着许多负面评价,但下面这段文字还是表现了绍沙优秀的一面,此外还有许多大战中关于绍沙射手们英勇表现的嘉奖事例。

  “白天德国人停止了炮击,但大雾和浓烟让我们看不见并不遥远的马恩河。我们能听到绍沙和步枪以及其他机枪的枪声,但我们还没来得及看到这些武器,我们前方几码外B连的一些士兵从大雾里冲了出来。他们说德国人正在涌过我们正前方的浮桥,就在刚才B连的阿瑟·萨维奇中尉(Arthur S. Savage)接替一名阵亡的绍沙射手扼守浮桥我方一端,在激烈的作战中,萨维奇中尉以身殉职。”

  ——《马恩河要地》(The Keypoint of the Marne),1930年,埃德蒙·布茨(Edmund L. Butts)。

  在劳伦斯·斯陶林(Lawrence Stalling)所写的《美国兵》一书中,提到默兹-阿尔贡战役中美军第35步兵师的一名绍沙射手在牺牲前曾连续干掉了4个德军机枪火力点,在阵亡时他正准备拔掉第5个机枪火力点。这本书还记录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传令兵富兰克·巴特(Frank Bart)的英雄事迹:战场上德军机枪组挡住了全连的进攻道路,巴特拿起一挺绍沙连续干掉了两个德国机枪组,为占有打开了前进的通路,事后他被推荐授予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

  坚固的前瞄具永久性地安装在枪管螺套上,如果想要对准星进行校准,那么可以用一把大扳手轻轻转动整个螺套。

  绍沙后瞄具上带有V形槽缺口照门,标尺分划间隔为200米,从200米到2000米(这一最远距离可能过于乐观了)。整个瞄准基线偏向左侧以适应射击时射手的身体姿态。

  给绍沙弹夹装弹时,需要一只手拿着子弹,先把子弹底部放入弹夹,另一只手则把弹簧端板向下滑动。之所以绍沙的20发弹夹会弄成半圆形,大椎度的8毫米里贝尔步枪弹是决定性因素,图中这个弹夹明显处于短装状态(即有意不装满)——因为其弹簧已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而弹力减弱。绍沙操作手册规定在装入弹夹前,枪机应该拉到后方,保险也应该关闭,但这样做容易让外部的尘土从抛壳口进入枪内,造成故障隐患。此外雨水和战场上的各种碎屑也会通过弹夹上硕大的壁板镂空进入枪内——这镂空设计原本是为了方便副射手在行进间观察绍沙的弹药剩余情况,以便及时为其更换弹夹——法国人是一心一意要让绍沙提供行进间火力。装入弹夹时,先把弹夹的前端插入机匣下方的凹陷部位,然后把另一端向上抬直到被卡紧固定为止。